心灵鸡汤

心灵鸡汤

当前位置: 咨询首页 >> 心灵鸡汤 >> 正文

如何促进心理健康?

发布日期:2019-04-23    作者:     来源:     点击:
对于心理健康的定义,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心理学家各有其侧重点。综合其观点可以发现心理健康既指一种个人的内心状态。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1946年)对“心理健康”做出了一个定义:“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能保持同他人的心理不相矛盾,并将个人心境发展成为最佳的状态。”其具体标准包括:“1.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谦让;3.有幸福感;4.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传统的心理健康的测评主要采用消极的精神病理学(Psychopathology , PTH)指标。主要涉及内化心理障碍(如抑郁、焦虑)和外化心理障碍(如行为障碍)两方面,以精神和心理疾病诊断手册DSM 作为主要的心理诊断标准,其治疗减少或消除心理疾病为目标(Keyes, 2005)。 随着心理学的不断发展和研究的不断深入,积极心理学思想开始传播,同时也改变了以病态心理为主要内容的研究范式。Cowen(1994)认为“健康不只是疾病的缺乏, 而应该被定义为积极特征的存在程度”。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 , SWB)等积极指标开始引起研究者的重视。 Greenspoon和Saklofske(2001)将这两种观点进行整合,提出了心理健康的双因素系统(a Dual-Factors System of Mental Health),Keyes(2005)称之为心理健康的完全状态模型(a Complete State Modle of Mental Health),而之后也有研究者将其命名为心理健康的双因素模型(the Dual-Factor Model of Mental Health)(Suldo&Shaffe,2008; Doll, 2008)。这些研究者的主要观点是,心理健康不仅仅是心理疾病的缺失,也不仅仅是拥有较高的主观幸福感,而是一种两者结合的更完全的状态。心理健康的积极指标(例如生活满意度、主观幸福感)和消极指标(例如抑郁、焦虑等精神病理学症状)作为相互独立但又相互关联的结构,是一对统一体。Suldo和Shaffe(2008)等研究者进一步将人群分成四类: (1)完全心理健康者。完全心理健康者具有低心理疾病症状和高主观幸福感(Low PTH-High SWB)。完全心理健康是一种高水平的主观幸福感以及近期无心理疾病的综合状态, 是个体最佳的健康状态; (2)部分心理健康者。部分心理健康者具有低心理疾病症状和低主观幸福感(Low PTH-Low SWB)。他们在未来的发展中可能会出现问题; (3)部分病态者。部分病态者具有高心理疾病症状和高主观幸福感(High PTH-High SWB),由于个体拥有积极认知及积极情绪,其心理问题可能会容易自动康复; (4)完全病态者。完全病态者具有高心理疾病症状和低主观幸福感(High PTH-Low SWB),完全病态的人不仅会表现出抑郁等症状, 而且会感觉到生活的不满, 并表现出心理和社会等功能的不良。
Baidu
sogou